编辑: 发表时间:2022-07-18
“上无纤云,下无微风。蝉声满树,闷热逼人。”
今天入伏,马上就要开启“桑拿模式”了,就问您“伏”不“伏”?
北京军颐中医医院医师刘建朝友情提示,结合不同人群的体质,学会规律起居、饮食有节的“三字经”,可享“伏”。
避暑热
俗话说的好,“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连日来,全国多地气温稳步迈上35℃+,已然进入2022年“炎值”高光时刻。
那么,该如何避暑除热呢?
建议少量多次饮用白开水,少喝甜果汁、糖分高的饮料等。减少户外剧烈运动,可“午未休憩”,即午时未时(11时~15时)避免在烈日下活动。
酷热时可用凉毛巾轻拍额头或后颈部,给身体降降温。同时,还可备些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防治中暑虚脱。
防风寒
伏天酷热,避暑还来不及,怎么还需防寒?
现代社会,得益于科技的进步,“伏”的日常则变得更为惬意。
但若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却是有悖于自然之道而不利于夏季养生,容易出现鼻塞、流涕、腹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不适症状。
如果满身大汗的人突然进入低温空调室内或车内,直吹冷风,会导致鼻塞头痛、周身酸紧、关节疼痛;正值经期的女性可引发痛经。有的人还喜欢伏天夜卧阳台或地板,也易受凉。
中医倡导“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易发或加重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哮喘、体虚易感冒等,在阳气最旺的三伏时令固护阳气、增强抵抗力,有助散寒驱邪。而选用的中药、穴位贴敷等因人和因地域不同存在差异,建议前往正规医院听医生指导,起到治疗或预防目的。
护脾胃
随着三伏天的来临,暑气肆虐,同时降雨增多,天气变得闷热、潮湿。
此时若暑湿之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脾胃,造成脾胃功能的失常。
在这段时间里,一些人会出现食欲不振,胃口变差,四肢乏力,精神萎靡,甚至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这就是民间常说的“苦夏”。
脾胃既是消化饮食营养的枢纽,也是转运体内水湿的水车。面食养心气,益于脾胃健运,老百姓讲究“头伏饺子,二伏面”,有一定养生道理。
夏季特别要注意饮食卫生,保证食物的新鲜洁净。尽量少吃或不吃隔夜饭菜,忌吃街边无证摊点的食物,防止食物中毒。
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多食用薏米红豆粥、绿豆粥等祛湿健脾,易于消化的食物调和脾胃。同时可适当吃一些醋、姜、大蒜等调味品,可起到一定的抑制杀灭细菌的作用。
祛湿痒
《黄帝内经》曰:“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也就是说,天气闷热湿度大,人体汗液排泄不畅,故皮肤易发痱子、湿疹、汗疱疹,引发瘙痒;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下降合并感染时易发生疖肿;下肢湿疹较多见,还可伴发尿液浑浊、女性白带黄多等;多汗和肥胖等人群,皮肤接触污染物或有癣病的动物时可出现体癣。
如果出现皮肤问题,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切勿饮酒,勤用温水洗澡、勤理发,宜穿着透气宽松棉质衣物,保持皮肤干燥清爽。脖颈、腋窝、肘窝、大腿根等部位可适当扑爽身粉。
甜品会消耗体内的B族维生素 , 不利皮疹恢复,应少食,同时减少大虾、羊肉等热性食物摄入。不妨多吃点“苦”,如苦瓜汁、荷叶茅根水、银花绿豆茶等,还可用薄荷叶、金银花煮水外洗,疖肿严重者需及时就诊。
北京军颐中医医院自建院以来,一直秉承着"精修医术,诚练医德"的优良传统,不断以"专家云集"、"管理先进"、"技术精湛"为核心发展力,全方位提高医疗水准。以高水准的医疗服务体系,打造专业治疗癫痫、精神分裂、失眠、抑郁、帕金森、肌无力等疾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