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北京军颐中医医院 发表时间:2020-07-30
说到中药,相信我们都知道,据记载,中药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收录了365种中药,到了明朝时的本草纲目,收录的中药达到1892种。随后到了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又新增了716种中药。建国后的中药大辞典,收录的中药种类达到5767种,其中植物药有4773种,其他的包括动物药和矿物药等等。
中药在日常使用中,大约能用到500种左右,但一个临床中医师所应用的中药大致在200种左右,比较得心应手、能够应用的中药,大约是在100种以内。
而中药的在名字上和功效上都事有相同和不同之处的,像紫金皮和紫荆皮这两种中药,虽只是一字之差,但药性却是不同的,下面来看看紫金皮和紫荆皮的不同吧。
紫金皮为木兰科植物南五味子的根皮,紫荆皮为豆科植物紫荆的树皮。在《中药大辞典》中,以正名收载的紫金皮是卫茅科植物昆明山海棠,而把真正的紫金皮木兰科植物南五味子正名为红木香,异名为紫金皮;而以正名收载的紫荆皮为豆科植物紫荆。可见,此二药在基原与入药部位,药材性状,性效应用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药物,因而有必要在此区别一番。
基原与入药部位不同
紫金皮为木兰科植物南五味子的根皮,紫荆皮为豆科植物紫荆的树皮。谢宗万主编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中“紫荆皮、紫薇皮、紫荆皮及其他”一文已将二者的历史渊源及品种梳理清楚:“寇宗奭《本草衍义》所述的紫荆是豆科植物紫荆,其树皮药材名为紫荆皮。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和《植物名实图考》中的紫金皮的原植物应为木兰科植物南五味子的根皮……为了避免与豆科‘紫荆’相混淆起见,我们认为商品药材名称以用‘紫金皮’之名为宜。”
药材形状不同
紫金皮根皮为筒状或不规则块片,大小不一,厚约1~4毫米,外表灰棕色至灰黄色,有少许横裂纹,栓皮大多已脱落而露出棕紫色的内皮,内表面暗棕色至灰棕色。质坚而脆,断面呈纤维性。气香,味苦涩而有辛凉感。
紫荆皮干燥的树皮呈长筒状,或槽状的块片,均向内卷曲,长8~25厘米,宽3厘米,厚3~6毫米,外表灰棕色至红棕色,偶附有白斑,外皮有凸起的纵皱纹,内表面紫棕色,具细纵纹。质坚实,不易断,断面灰红色,对光照视可见细小的亮点。无臭,具涩味。
性效应用不同
紫金皮味辛、苦,性温。具有理气止痛,祛风通络,活血消肿。主治胃痛,腹痛,风湿痹痛,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咽喉肿痛,痔疮,无名肿毒,跌打损伤。现代研究认为本品具有抗胃溃疡、镇静、镇痛、抗炎、抗菌、镇咳祛痰等作用。可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毒性肝炎,烧伤。
紫荆皮味苦性平。具有活血,通淋,解毒。治疗妇女月经不调,瘀滞腹痛,风湿痹痛,小便淋痛,喉痹,痈肿,疥癣,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现代研究认为本品具有抗炎镇痛、抑制肠道平滑肌、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其树皮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以及红色毛癣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紫荆皮与斑蝥、百部、雄黄、樟脑、水杨酸、乙醇制成的擦剂对神经性皮炎、牛皮癣等皮肤淀粉样病变有较好的疗效。
两者虽然均味苦能活血,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月经不调,但是紫金皮不能治疗疥癣、湿疹等皮肤病。其味又兼辛而性温,且能理气止痛,祛风通络,所以又可治疗胃痛、腹痛,风湿痹痛。由于本品既活血又能消肿止痛,故又能治疗骨折和无名肿毒。而紫荆皮能治疗疥癣、湿疹等皮肤病,性平,又兼通淋、解毒之功效,用于小便淋痛、喉痹、痈肿、虫蛇咬伤等症。因其皮色红而消肿,故疡科呼为肉红,又曰内消。《仙传外科》认为其能治“发背初生,一切痈疽皆治”。能治一切痈疽、发背、流注、诸肿毒的冲和膏,其中就有紫荆皮。
所以说紫金皮非紫荆皮,紫金皮不能代替紫荆皮。希望这些解答对广大的患者们有所帮助。
北京军颐中医医院自建院以来,一直秉承着"精修医术,诚练医德"的优良传统,不断以"专家云集"、"管理先进"、"技术精湛"为核心发展力,全方位提高医疗水准。以高水准的医疗服务体系,打造专业治疗癫痫、精神分裂、失眠、抑郁、帕金森、肌无力等疾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