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了解的疾病是
搜索

当前位置: 主页 > 老年病 > 糖尿病 > 如何预防糖尿病 这样做能有效预防糖尿病

如何预防糖尿病 这样做能有效预防糖尿病

编辑: 发表时间:2021-11-17

  好的身体才有好的未来,现今社会,糖尿病已经成为危害我们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如何预防糖尿病就显得非常重要。怎样预防糖尿病的“骚扰”呢?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糖尿病的预防措施都有哪些吧。

  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做好下面的这些措施就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预防糖尿病,让我们远离糖尿病的困扰,感兴趣的朋友来了解一下吧!

  糖尿病的防治措施一:预防措施

  1、定期血糖检测

  预防糖尿病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在平时要做好血糖检测,定期血糖检测可以及时发现血糖浓度的遗传,一旦发现血糖异常就可以及时进行治疗,这样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甚至可以防止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成为糖尿病。

  2、经常运动

  保持运动对于1型糖尿病的预防至关重要,每天进行合理的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同时也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3、控制体重

  这对预防糖尿病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肥胖的危害有很多,如何减肥呢?减肥的方法也有很多,关键是需要大家的坚持。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人越来越多,相对应的,糖尿病的病发率也高了起来,因此,我们要做好体重的控制。

  4、合理饮食

  经常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的人是1型糖尿病的青睐对象。

  为了预防糖尿病,饮食必须控制,要选择低热量、高纤维素饮食,常吃蔬菜水果和粗粮,减少钠盐的摄入量。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尽量健康也是饮食,一些快餐还有垃圾食品对我们的健康是很不利的哦!为了健康请远离这些食品。

  在日常生活中要远离零食、泡面、腌制食品等垃圾食品,对甜食,高热量的食物也要少吃,这些食物都很容易造成肥胖,是糖尿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糖尿病的防治措施二:基本治疗措施

  1、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无论哪一型、病情轻重、用什么药物治疗,均应通过饮食治疗减轻胰腺的负担,降低过高的血糖,改善症状。

  饮食治疗的原则首先是合理控制膳食的总热量。根椐身高计算出标准体重,即标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如身高160厘米,则标准体重为55公斤。

  然后,按自己的劳动情况计算出合适的总热量,即每日每公斤体重所需的热量×标准体重。

  控制食物成分的比例。例如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60%?脂肪占30%或以下,蛋白质占15%~20%,辅以足够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微量元素,配合合理的餐次分配。

  饮食治疗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也就是根据各人具体情况进行调配。目前,许多医院都设有营养医师,可提供咨询。

  2、运动疗法

  适当的活动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对肥胖者有助于减轻体重。作为日常的保健,建议结合日常生活进行轻、中度活动,每天累计约30分钟。

  这些活动包括在平地上快步走、在平地上骑车、刷墙、拖地板、擦窗和园艺(如修枝、播种、植树)等。如病情许可,更长时间的中等强度或剧烈的体力活动会有更多的好处。

  重度的活动包括慢跑、骑车上坡、劈柴等,每天可做10分钟。每周至少进行两次使腿、上肢、肩部和躯干的主要肌肉都能参与的锻炼,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项目。

  但要注意运动时的潜在危险,如创伤、脱水等,应对脚部加以特别防护。如做剧烈运动,应适当调整食物和药物。

  3、药物治疗

  糖尿病用药问题比较复杂,应交由医生适当控制,按医嘱用药。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患者怕用胰岛素,认为胰岛素像毒品,用上后就很难停止。

  事实上并非如此,有些患者在感冒、发烧或其他疾病时,适当应用一些胰岛素,有助于控制病情,病情控制后可停用胰岛素。

  胰岛素不是毒品,不会成瘾,如果真有不能停用者,是病情的发展,而非胰岛素本身的问题。所以,应根据病情用药,不要拒绝胰岛素。

  4、自我监测血糖

  自我监测血糖是通过小巧、便携、易于校正的血糖测定仪,将一滴血放在一条试纸条上,测定仪可快速用数字显示血糖值,为糖尿病患者和保健人员提供动态数据,有助于了解病情和判断治疗效果。

  但血糖测定仪只用于血糖监测,不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因其准确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5、糖尿病教育

  所有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都应掌握一般的糖尿病知识,这不但有助于预防不测,而且对缓解病情、减少并发症也有好处。

  此外,治疗糖尿病,要根据糖尿病病人的个体情况来定,首先要了解患者的血糖,胰岛功能,有无并发症等情况,才能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不要盲目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认识糖尿病饮食规则的应用要点

  1、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疗法

  是一切治疗方法的前题,适用于各型糖尿病病人。轻型病例以食疗为主即可收到好的效果,中、重型病人,也必须在饮食疗法的基础上,合理应用体疗和药物疗法。

  只有饮食控制得好,口服降糖药或胰岛胰才能发挥好疗效。否则,一味依赖所谓新药良药而忽略食疗,临床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2、饮食疗法应根据病情随时调整、灵活掌握

  消瘦病人可适当放宽,保证总热量。肥胖病人必须严格控制饮食,以低热量脂肪饮食为主,减轻体重。对于用胰岛素治疗者,应注意酌情在上午9~10点,下午3~4点或睡前加餐,防止发生低血糖。体力劳动或活动多时也应注意适当增加主食或加餐。

  3、饮食疗法应科学合理,不可太过与不及

  即不能主观随意,也不能限制过严,一点碳水化合物也不敢吃,反而加重病情,甚至出现酮症。应根据自己的病情、体重、身高,严格地进行计算,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科学地、合理地安排好饮食,达到既满足人体最低需要,又能控制总热量的目的。

  4、科学地安排好主食与副食,不可只注意主食而轻视副食

  虽然主食是血糖的主要来源,应予以控制,但是副食中的蛋白质、脂肪进入体内照样有一部分也可变成血糖,成为血糖的来源。蛋白持和脂肪在代谢中分别有58%和10%变成葡萄糖。

  这类副食过多,也可使体重增加,对病情不利,因此,除合理控制主食外,副食也应合理搭配,否则照样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糖尿病饮食细则

  1、控制总热量

  科学研究表明,超重是引发慢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成人体重指数[又称bmi,计算公式: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数],超过35千克/米的人群是体重正常人群糖尿病发病率的20倍。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体重会直接影响到日常血糖控制以及长期血糖水平。而保持理想体重最根本的做法是控制适宜的总热量。

  在日常生活中,理想体重的糖尿病患者,应控制总热量使体重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恒定,而对于超重甚至肥胖的人来讲,则应该通过调节总热量和积极的体育锻炼逐渐把体重恢复至正常范围。

  科学的减重方案主张每周减重不超过1斤,每月不超过3~4斤,禁忌短期内大幅度降低体重,这样可能带来其他的不良反应,对健康不利。

  2、膳食多样化

  糖尿病膳食一定要食物种类多样化,才能摄取全面的营养,应做到主食粗细搭配、副食荤素搭配,且需严格定时、定量、定餐,科学的餐次为每日4~5餐,可从正餐中分出25克主食,在两顿正餐之间食用;病情稳定的可一日三餐。

  因为进餐次数和进餐时间对血糖和血清胆固醇水平有很大影响。同等量的含胆固醇食物分多次(3次以上)进餐,血清胆固醇水平比3次进餐低。饥饱无度、大饥大饱、暴饮暴食是糖尿病饮食之大忌。

  3、充足的食物纤维

  膳食纤维具有降解细菌的作用,在食用粗纤维食品后,能够在大肠分解多糖,产生短链脂肪酸及细菌代谢物,并能增加大粪便容积,这类膳食纤维属于多糖类。

  果胶和粘胶能够保持水分,膨胀肠内容物,增加粘性,减速胃排空和营养素的吸收,增加胆酸的排泄,放慢小肠的消化吸收。这类食品为麦胚和豆类。

  燕麦的可溶性纤维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这就可以降低餐后血糖急剧升高,因而机体只需分泌较少的胰岛素就能维持代谢。

  久之,可溶性纤维就可降低循环中的胰岛素水平,减少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需求。同时还可降低胆固醇,防止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及冠心病。

  4、充足的蛋白质

  应适当食用优质蛋白,目前主张蛋白质应占总热能的10%~20%。谷类含有植物蛋白,如果一天吃谷类300克,就可摄入20克~30克的蛋白质,约占全日蛋白质的1/3~1/2。

  植物蛋白的生理价值低于动物蛋白,所以在膳食中也应适当控制植物蛋白。尤其在合并肾病时,应控制植物蛋白的食用。

  综上所述,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治疗,就可以摆脱糖尿病的困扰,今天,我们还和大家分享了很多预防糖尿病的方法,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最后,我们希望大家可以健健康康,快乐一生。

北京军颐中医医院自建院以来,一直秉承着"精修医术,诚练医德"的优良传统,不断以"专家云集"、"管理先进"、"技术精湛"为核心发展力,全方位提高医疗水准。以高水准的医疗服务体系,打造专业治疗癫痫、精神分裂、失眠、抑郁、帕金森、肌无力等疾病医院。


北京军颐中医医院
北京军颐中医医院是一所以癫痫疾病、精神疾病、脑部疾病临床治疗、预防为重点的中医现代化医院。医院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详细]

服务指南


北京军颐中医医院

癫痫热线:010-83980888   精神热线:010-83980777   肌无力、帕金森热线:010-83980776
医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南街54号(西二环白纸坊桥东南角)
乘车路线:坐公交122、340、381、410、423、456、49、53、5、83、676、80、
939、运通102路,菜户营桥北下车即到 (查看乘车路线)
【北京军颐中医医院】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本站信息
京ICP备14004258号 (京)医广【2021】第01-12-0010号
注: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诊疗的依据。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