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北京军颐中医医院 发表时间:2017-03-25
中医对失眠症的认识
西医学认为人的睡眠中枢在大脑,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睡眠系心脑所主。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不寐》中说:“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痞。”但心主神明司睡眠的生理过程是五脏六腑功能协调的过程,其中尤以与肝、’肾、脾、胃、胆关系密切。肝存血,血舍魂。人卧睡后血归于肝而魂归于宅,心神安宁,睡眠得矣;神发于心而交于肾,心为君火,居上,’肾为真水,居下,’肾上水蒸,心火下降,水火既济,共同维持人体的阴阳和谐;脾主运化,生化气血,为心主神的物质基础,脾气实,则五脏安和神志宁谧;胃和脾同居中焦,司升降,为人体五脏之枢纽,胃气不和可影响心神,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胃气平和是正常睡眠的一个重要条件;凡十一脏腑皆取决于胆,胆气升,则万化安,五脏和,胆气强壮,决断有权。五脏功能协调,则“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心神得养,魂魄乃安。若人的机体外受六淫之侵,内伤七情,以及先天察赋不足,生理功能失调,破坏了心、肝、胆、肾、脾、胃之间和谐,产生了火、虚、痰、癖的病理变化,五脏气血阴阳失去平衡导致失眠。
1.历史沿革:中医学对于失眠症的认识,早在《内经》即有记载,后世医家亦对失眠症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失眠症在《内经》中称“目不螟”、“不得卧”;《难经》称“不寐”;《中藏经》称“无眠”;《外台秘要》称“失眠”;《圣济总录》称“少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称“少寐”;《杂病广要》称“不睡”。中医对失眠的论述,首见于《素问·逆调论篇》:“胃不和则卧不安。”《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隋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螟矣。”《金匾要略·血痹虚劳病篇》有“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之论。《景岳全书·不寐》进一步对形成不寐的病因作了分析:“不寐证虽病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温病条辨·下焦篇》认为“不寐之因甚多,有阴虚不受阳纳者,有阳亢不入于阴者,有胆热,有肝用不足者,有隋脉不和者,有痰饮扰心者”,等等。
2.古代医家论述:古代医家以阴阳学说为依据,对睡眠机制作了论述。《灵枢·大惑论》谓:“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痞。”《灵枢·口问篇》:“阳气尽阴气盛则目螟”,“阴气尽而阳气盛则痞。”说明睡眠是人体调节阴阳平衡的重要方法,亦说明失眠症病机总纲不外乎阳虚与阴虚。《景岳全书·不寐》指出:“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进一步阐述了阴阳转化,阴阳平衡与睡眠的关系。《类证治载·不寐论治》曰:“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痞;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灵枢·邪客》:“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行于外,行于阳不得入阴,阴虚故目不螟。”指邪气客于脏腑,阻滞卫气留于阳而不得入阴,使人失眠。
北京军颐中医医院自建院以来,一直秉承着"精修医术,诚练医德"的优良传统,不断以"专家云集"、"管理先进"、"技术精湛"为核心发展力,全方位提高医疗水准。以高水准的医疗服务体系,打造专业治疗癫痫、精神分裂、失眠、抑郁、帕金森、肌无力等疾病医院。